作者:吴铭峰 | 发布时间:2018-06-15
西方格言:在邻舍面前击掌作保,乃是无知的人。
不要与人击掌,不要为欠债的作保。你若没有什么偿还,何必使人夺去你睡卧的床呢? (“击掌”代表承诺,发誓绝不反悔)
你若为朋友作保,替外人击掌,必受亏损;恨恶击掌的,却得安稳。
如果你以财产为“邻舍”作保,那你是缺乏判断力;
如果你为陌生人这么做,那你活该落个身无分文;
如果你为一个别有用心的人作保,那你最终会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。
也许有人疑惑:朋友间重感情、讲义气、互相帮衬,这是很非常正常的事,为何作保会变成烦恼、损失、对簿公堂?为何出现的不是“双赢”,而是“双难”的场景呢?
第一、作保是透支你的信用,被迫要变现时,你将会措手不及;
第二、因为不需要实际出钱,暂时没有压力,就冒险忽视后果;
第三、因为有人作保,助长他人对债务的不负责任;
第四、自身条件不具备,却套用信用,拿到钱就还不回去了。
那是不是,我们不能向患难中的亲友伸出援助之手?
绝对不是!
在同一个商圈里,或相同行业内部,大家彼此熟悉,对于行业的资金周转、利润来源、口碑信用都很清楚的情况下,评估自身及他人实力,通过各自的信用彼此作保、融资互助,既方便又能分散风险。
可是在大多数情况下,借款作保与其说是帮衬,不如说是赌博,赌运气,博名声。无非为了获取高额的投资回报;为了拆东墙补西墙,急于解决自己资金的周转;为了套用资金,搞体外循环。其初衷动机,根本不是帮助他人摆脱困境,而是追求各自的利益。
上面的忠告说得再清楚不过了,为外人作保的,必受亏损;恨恶击掌的,却得安稳。作保,不但没有什么真正的回报,而结局往往是:既失去了钱,又失去了朋友,更失去了信用。甚至倾家荡产、名誉扫地、深陷牢笼,最后连“唯一睡觉的床”都被别人夺去。
比起作保,一个更坏的“慷慨”,是没有智慧的“借贷”。
莎士比亚在他的名著《哈姆雷特》中,死去的老国王与哈姆雷特有一句最经典的对白:“不要向别人借钱,向别人借钱将使你丢弃节俭的习惯,丧失尊严,更不要借钱给别人,你不仅可能失去本金,也可能失去朋友,人财两空”。
Do not lend money to others do not have to lend the human money. Taking advantage of, often loses everything, taking advantage of, lets you forget diligently and thriftily. -- Shakespea
多年前,在意大利,我遇到一位叫贾瓦尼的犹太商人。他是国际能源巨头,他的商业智慧,让我惊叹。
如果你想获一个国家的天然气项目,你会怎么做呢?
办法通常是:打通关系,招标竞争,而成功的可能性如同买彩票,因为美事多人在等待。而贾瓦尼,他会提前30年就预测哪个家族会成为中东某国家的领导人,提早就开始建立关系,为几十年后的大项目做准备,他拥有卓越超群的商业智慧。
但贾瓦尼年轻的时候,也犯过严重错误。他曾借钱给很多朋友,但他们中很多都还不上,或根本就不打算还,导致友情破裂,反变冤家。他为了警示自己,把这些借条装裱起来挂在墙上,发誓再不借钱。
直到有一天,他在花园中,看见一位园丁在教孩子种花,小孩抓着种子不放,园丁俯下身去,笑着打开孩子的小手:“你把你手中的种子放到地里,这样才能得到更多。但在这之前,你要先学会挑选,把瘪种子和杂草种子先挑出去……”
一句话犹如惊雷,催醒了贾瓦尼十几年来的执着。他回到房中,把墙上的借条全摘下来,扔进火中。这个简单的举动使他得到完全的释放,他把这些收不回来的债权,全部变成了馈赠,如有人还,他开心收下,如若不还,他也不再纠结,把债务变成馈赠,如同把握在手里的种子埋进地里,一切交给自然法则。
从那以后,他不再借钱给他人。但热心于慈善,有需要相助的,他用心甄别,能力范围内的,就慷慨地给予;如果没有能力,他索性也不借。这样一来,他就能同时持有慷慨和清洁的良心了,他把自己的这段经历,告诫整个家族:“失去慷慨,你将无法拥有财富,但没有智慧的慷慨,你收获的是灾难。”
作保与借贷,是商业中都要经历的,明智的人,懂得智慧的慷慨,种子自然会眷顾你的财富。但动机不纯,或碍于面子,缺乏智慧而为人作保、借贷,必受亏损。
愿每个人都拥有一颗慷慨之心,智慧的帮助到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。
冥想:
1、回顾你曾经借款给他人或为人作保的经历?你得出什么结论?
2、如何理解“运用智慧慷慨的给予”胜过为人“作保”?
3、对于借贷(包括借给他人及自己借钱),智慧的做法是什么?
4、对于自己束手无策的债务及作保,智慧的解决方案是什么?
吴铭峰
2018年6月15日